联系地址: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 联系电话:0556-5500322
备案号:皖ICP备2024065149号
万历四十年-天启六年(1612-1626),一岁-十五岁
(枞阳镇)
1612年夏历四月二十九日生,父年四十六,母年四十五,皆垂老,故生而弱。生时,母假寐,梦白鹤翔于庭。
1615年冬,葬祖父。母教甚严,少有过,跪膝前良久乃令起。
1618年,从舅氏龙九达公发蒙,与侄因之同读。读《论语》,归于母前置桌写《孟子》,读《诗经》,最喜《葛覃》、《黄鸟》之章。冬,与方启煌女议婚。
1621年,春大雪,雪神尺余。先生从龙穀祥舅公。
1622年,春间出痘。习对股不能,遂罢。遂为文,自谓:“吾读《左传》皆解,吾为文,期使人可解而已。”
1623年,行文不喜遵常说,好作新解。先生原名秉镫,族叔龙山公尝指灯命破题,应声曰:“以一炬之火,并日月之明。”
1624年,舅公龙穀祥去,从兄浮玉代之。时园中花事烂漫,先生以骈语禁止摘取,浮玉见之,讶曰:“予岂能教此子耶?”四川刘耒倩来(是秋,耒倩尊人用潜举贤书。用潜昔从先生父尔卓先生受业,既售,故复遣其子至也)。冬,从长兄钱秉铉(伯玉)读。先生知为诗。
1625年,与刘耒倩同事,从二兄钱秉锜读。然不乐为帖括,亦不能为也。尝窃入藏书处,得《禅师语录》,皆能解。与方文、問岐、方以智、吴道凝等友善。冬,母促完婚。
1626年,正式受书,学习古诗词。是冬与妻方氏完婚。
天启七年(1627),十六岁
(枞阳镇-→桐城市-→南京市-→枞阳镇)
桐城市:春间县试,取第四名。
南京市:是年,诸兄皆乡试。随父为白下(今南京)游,寓清凉寺,有《秋夜不寐》诗,今不传。
枞阳镇:回里后,同三兄秉镡读书。
崇祯元年-崇祯三年(1628-1630),十七岁-十九岁
(枞阳镇)
1628年,里中石屋寺为文社,始得与。以文为同杜惊异,名渐起。是年,于村塾中见戊辰京稿,有金正希三十篇,大喜,袖之归。
1629年,夏六月,母殁。冬,葬母于宅后麦园。
1630年,同三兄秉镡读书。先,春馆以老梅得名,以三兄慧甚,妙解文义,渐化拘谨之习。秋,南闱墨极甚。独喜陈子龙及施仲翔作,而不喜吴伟业。
崇祯四年(1631),二十岁
(枞阳镇-→潜山市-→枞阳镇)
潜山市:至皖,见阮雾灵翁,大为称许。
枞阳镇:秋,作《海棠赋》。冬,长子法祖生。
崇祯五年(1632),二十一岁
(枞阳镇-→安庆市-→枞阳镇)
枞阳镇:冬,邑人举中江大社,方启曾、潘映娄主盟,先生与三兄秉钾,方文、范世鉴、赵相如、吴道凝、齐维藩、洪敏中、汪应洛、刘汉、盛应春等六皖名士入社。阮大铖暗中把持,以荐达名流饵诸士,意以一社皆在其门。方以智游吴越游归,告诚:“吴下社事,与朝局表里,先辨气类,凡阉党皆在所摈。吾辈奈何奉为盟主,曷早自异诸?”昌明辨别气类,与复社、几社声气相接。冬,与方以智、方文、孙临、周岐等结水社于方以智家泽园,凡中江社的会期都辞谢不赴。
安庆市:冬,府会试,先生得第一。
崇祯六年(1633),二十二岁
(枞阳镇-→南京市-→桐城市-→枞阳镇)
刘用潜为婺源令,遣迎钱尔卓到任。尔卓过皖,阮大铖为说关节法,不用。
南京:秋,同三兄秉镡、方文、方以智、吴道宁、周岐、孙临南都(即南京)应乡试,兄弟皆不中。
桐城市:冬,岁考优,取第八名。
崇祯七年(1634),二十三岁
(枞阳镇-→上海-→南京-→枞阳镇)
上海:游上海。
南京:闰八月,民变既定(按,“民变”指八月,桐城汪国华、黄文鼎以方应乾诸大族鱼肉乡里为名,桑众起事),随父游上海,过白门,谒孔玉衡。
枞阳镇:冬,回里,刘用潜期以明年入署读书。
崇祯八年(1635),二十四岁
(枞阳镇-→上海-→太仓-→枞阳镇)
枞阳镇:正月,张献忠所部至桐,围城三日,守城军击死其部一首领,解去。
上海市:与三兄秉镡、四兄秉镐东下,入上海署。
太仓市(娄东街道):已,同诸兄回里,过娄东,谒张溥。
枞阳镇:回里。
崇祯九年(1636),二十五岁
(枞阳镇-→桐城市龙眠山-→南京市-→枞阳镇)
桐城市龙眠山:春,过左国材于龙眠山居,与左氏兄弟订交,同修业,读书课文,常剧饮啸歌,至夜半乃罢,与国棅尤契。是时,初自吴游还,性不羁,丽服高冠,人皆目为狂生。因左氏与阮大铖有深仇,阮大铖闻之大恨先生。
南京市:秋,乡试罢,乃益为诗。与方文等龙眠士人,与陈子龙、夏允彝等云间诸子,结云龙社,以联复社、几社,冀接武东林。
枞阳镇:自南京回里。
崇祯十年(1637),二十六岁
(枞阳镇-→池州市贵池区-→枞阳镇-→池州市贵池区)
池州市贵池区:春,张献忠所部大至,合家渡江,避鸟落洲。
枞阳镇:兵退,回里。
池州市贵池区:五月,张部复至,先生再往。冬,次子孺祺生。
崇祯十一年(1638),二十七岁
(池州市贵池区-→南京-→池州贵池区乌沙镇晏塘社区)
池州市贵池区:先生键户读书。
南京市:方以智自楚回,邀至白门共事。以智善先生文,欲捐赀授梓。
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晏塘社区:先生闻里中兵警,遠归,复移家避舞鸾乡度岁。方以智往楚,留都出防乱公揭以逐大铖,大铖谓方以智主谋,先生而适与同事,恨益甚。
崇祯十二年(1639),二十八岁
(池州贵池区乌沙镇晏塘社区-→池州贵池区-→南京)
池州市贵池区:正月,池州应岁试。自谓必得首。已,案发,置之第三。试毕,与方文、方以智、赵相如、周岐、吴道凝、邓森广、吴德操、左国棅、左国材、刘汉、罗尚甲、刘延銮邓社集吴应箕池阳郡斋,分韵赋诗。
南京:往白门,馆于叶凫仲家。是年,梦游万花谷,花大如斗,科头行吟,其间人以为瑞,乃心花开耳,自此拈题会心,落笔如意。夏秋间,与方文、方以智、范风翼、黄居中、林古度、顾梦游、龚贤、沈寿民、白梦鼎、白梦鼐、僧介立等江南十四郡名士百餘人汇聚南京,为钟山之集。
崇祯十三年(1640),二十九岁
(南京-→桐城市-→南京-→桐城市)
桐城市:正月,入城,留龙眠山中,与左氏兄弟同事。春,补廪。
南京市:父丧,先生走白门,请何如宠为墓志铭。
桐城市:方文与从子方其义、里人陈焯龃齬,先生居中申明辞理。冬,先生与左氏兄弟承方以智之旨刻《桐山汇业》,以分别气类。邑社事之判自此始。
崇祯十四年(1641),三十岁
(桐城市-→枞阳镇-→南京-→池州贵池区-→南京)
枞阳镇:十月葬父。
南京:葬甫毕,而张献忠所部至。遂挈家至白门,赁石城门一寡妇家,屋甚陋,米炭俱尽,城北友人敛钱以济。与刘汉比邻而居两载。
池州贵池区:冬,识方授于秋浦,有师生之谊。
南京:除夕,方授约流京诸子张戏夜宴,遂达天明。有《南徙纪事一百韵》,孙临为授梓,贵池刘城序。
崇祯十五年(1642),三十一岁
(南京)
先生迁居城北,与吴鉴在、刘城比邻而居。先生以卖文傭食,妻以代人缝补佐之,少延朝夕。秋出闱,不售。先生为复社公祭何如宠文。交接范景文、冯元飚等当道官员。钱棅职方升文选,先生往谒,留宿署中,谈诗、古文。棅时已报升广东盐道,而以终养请,相邀不得请则与先生同入粤读书。
崇祯十六年(1643),三十二岁
(南京-→上海-→浙江省嘉善县-→浙江省德清县-→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-→杭州-→浙江临安市-→浙江省嘉善县-→南京-→苏州-→南京)
南京市:先生送钱棅解任归,握手约东下共事。
上海→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:附方授舟,与方奕于同入松江,晤夏允彝、陈子龙、徐孚远等。便道过嘉善,遂留钱棅家,得交钱尔玉,钱尔斐、魏子一、子存等。
浙江省德清县→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→浙江省杭州市→浙江省临安市:由武康、湖州,九月至杭州,吊岳坎,有诗传诵遍吴越间。遂为昌化之游。
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:九月尽,仍至嘉善,与方奕于、方授、孙临、姚绳先流连诗酒者两月,与陆圻、严沆、范骧、沈兰先、徐继恩诸子称莫逆交。
南京市:适吴鉴在自闽至,与同返白门。
苏州市:冬,先生与姜埰、姜垓兄弟相识于吴门,订交。
南京市:与吴鉴在选刻《过江诗略》,三左子佐助。
崇祯十七年(顺治元年,1644),三十三岁
(南京-→扬州-→浙江省嘉善县-→南京-→常熟市-→浙江省嘉善县)
扬州:春,同吴鉴在过扬州。
嘉兴:下嘉兴会钱棅,三人闭户棅家之南园,日课诗一首:分部看廿一史,先生分得《晋书》;三、六、九课杂文一篇,见烛始宴饮。已,闻三月十九日之变,相率痛哭。
南京:至留都,寓方君则家。
常熟市:阮大铖出山,大兴同文之狱。先生遂变姓名,逃吴市。遇黄道周舟过闾门,望见识之,招入舟,与谈东汉君子之过。且劝学《易》以远害全身、授以所著《象正》。
嘉善:除夕前数日,闻家眷至,乃返嘉善,暂居钱棅南园之小阁。
顺治二年(1645),三十四岁
(嘉善-→上海-→嘉善-→江苏吴江市-→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-→安徽省歙县-→福建漳州市-→福建南平市)
纵迹往来吴门、云间。
嘉善:刘履丁致先生老师黄道周诗扇一握,且密劝入闽,杨维斗为画入郑氏幕,骤未决,仍返嘉善,觅藏家处。五月,北兵至,留都溃,阮大铖奔金华、马士英率太后入杭州。清贝勒在杭,以书币聘渐东商周祚、刘宗周,浙西徐石麒及钱士升四人。钱士升邀先生代作报贝勒书,舟中援笔为千余言,慷慨激昂。
上海市松江区:六到八月,清军连克江南各镇。三吴鼎沸、争建义兵,钱棅亦踊跃从事。钱士升倾家以助。先生同钱棅入云间,与陈子龙、徐孚远订盟。
嘉善:订盟后,返回嘉善。因军心不齐,凯觎军资者多。七月底,松江城破,义兵尽溃。
江苏省吴江市(西南):八月十六日,与钱棅在震泽猝遇清军,钱棅战死,先生妻及一子一女亡。
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:不久,先生从间道至孝丰。
歙县:闻新安陷,改道入闽。过新安投一枝庵,庵僧清源劝出家。
福建漳州市→南平市:十二月至闽唐王隆武政权,经辅臣荐举吏部即与试用,因赴部候考。由曾樱考选,置第一。授漳州推官,后改延平司礼,与徐孚远别,遂不复见。
顺治三年(1646),三十五岁
(福建南平市-→江西省赣州市-→福建南平市顺昌县-→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-→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-→福建永安市-→福建三明市明溪县-→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)
江西省赣州市:春,先生同刘广胤出闽,暂假虔州道署行事,同入赣,則吉安被围,不能赴任,留刘幕中。
福建省南平市→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→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→福建永安市→福建三明市明溪县→福建三明市将乐县:吉安破,北兵至赣,先生复入闽。八月初一,辞朝下县,由顺昌、将乐,沙县至永安,催积谷银两。回至贡川,闻清军破汀州,困归化胡枋村,沙县生员罗埙等闻之,遣人迎至北乡寨度岁。先生寓居于此凡八月有余。
顺治四年(1647),三十六岁
(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-→福建南平市顺昌县-→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-→福建省邵武市)
福建三明市将乐县→福建南平市顺昌县→将乐县:先生寓北乡寨,以发未剃,终日闭户吟诗。时从僻径入顺昌横坑竹坞,居數日,又返。
福建省邵武市:秋。先生大病。走邵武水口寨避乱兵,为称“德化王”者所掠,几死。又几为何应佑所杀。
顺治五年(1648),三十七岁
(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-→福建省邵武市-→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-→广东省南雄市-→广东省韶关市-→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-→广东省肇庆市)
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:顺昌溃。沙县守将遗逃。先生递往大田,微闻江右有反正信,欲出关,遇兵几死。
福建省邵武市:由黄土隘出闽。
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:投寿昌,欲皈闻然大师出家。
广东省南雄市:九月,先生闽粤东反正信,遂欲往粤东,所见闻皆纪以诗,合闽中作,后刻入《生还集》。至南雄,先生以过赣州所见形势闻于监军张公,并献策,不信。
广东省韶关市:至韶州,遇平湖曹素臣。
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→广东省肇庆市:许介宇赠以舟,顺风而下,至三水,即转风逆流而上,十月抵端州桂王永历政权。与长子法祖相聚。
顺治六年(1649),三十八岁
(广东省肇庆市-→广东省广州市-→广东省肇庆市)
广州市:春,至广州,与何紫屏及袁彭年、曹素臣诸君子往来过从,刻《生还集》成。
肇庆市:九月回端州,参加考选。迟至十二月二十四日始行,以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。
顺治七年(1650),三十九岁
(广东省肇庆市-→广西省梧州市-→广西省桂林市-→广西省梧州市-→广西省梧州市临桂区-→广西省桂林市平乐县-→广西省贺州市昭平县)
广西省梧州市:上年底至此年初,岭南大庾岭、南雄、韶州等地相继失守。二月朔,永历帝逃至梧州,严起恒召先生以庶吉士承乏诰敕,随师舟行。至梧州,参与救袁彭年、刘湘客、丁时魁、金堡、蒙正发所谓“五虎”者。
桂林市临桂区:五月,先生大病,乞堂假三月,于中秋夜抵桂林,拜瞿式耜,晤方以智、吴鉴在。与张同敞言谈投契,因与订交。在桂林遍历山川之胜,无奇不搜。
桂林市平乐县:十月,先生由桂林回梧州,至平乐,与严炜等祝方以智四十寿。
广西省贺州市昭平县:遂出,至昭平而得梧州败亡信,遇乱兵,道不可行,留滞梧州周村曾汝荐孝廉家,后移居三家村度岁,闻瞿式耜、张同敞死难信,为诗哭之。此时清兵未至,自十一月、闰十一月、十二月至次年正月,梧州城空数月。
顺治八年(1651),四十岁
(广西省贺州市昭平县-→广西省梧州市-→广东省广州市-→福建省南安市-→江西省樟树市-→邵武市-→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-→安徽省铜陵市枞阳镇)
广西省贺州市昭平县:春二月,清兵至梧,先生复自三家村徙入山,去城少远,与旧苍梧令周寒山为邻。数日,方以智寄字招入城,云来时须僧服。又数日,清将马蛟麟遣官入山,以书币邀请先生,合村大震,先生冒雨急避菁林中。
广西省梧州市:先生遂从间道往粤东,为乱兵拘束,资装已化为乌有,数年著作皆在箧中,付之水火。乘隙逃脱,与大儿失散,乃走梧州。中道遇大儿,同入粤东。
广东省广州市:过羊城,看曹素臣。
福建省南安市→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:出岭至南安,附舟至吉安,至樟树镇,行资已尽。
福建邵武市:三月度岭,重入闽,遁迹邵武村中之宝莲庵。住数月,长子法祖遂受戒于僧问西,欲出家,不可,挟以回。
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:过寿昌,与僧竺庵谈洽,已僧服。竺庵劝先生往庐山,作字万松坪为主人。先生许以先归家葬妻毕。
枞阳镇:本年初,先生与陈璧同踏归途,腊尽,归里。为《到家诗》十二首以纪之。是时,四兄秉镐先一年殁,尚余二兄秉锜、三兄秉镡。
顺治九年(1652),四十一岁
(枞阳-→芜湖-→枞阳)
枞阳镇:正月,大儿入赘方氏,仲春迎回,以家付之。
芜湖:先生遂下芜湖,访诸故人,为《行脚诗》,芜湖故人梓以传。
枞阳镇:五月回,是年大旱。首州姚默仙子姚子诚见访。
秋冬间,曾灿来访,留数日而去。
与同乡杨案山订交。
顺治十年(1653),四十二岁
(枞阳-→芜湖-→枞阳)
初秋,先生下芜湖。有扬州旧铨部李某,为人所绐,谈兵如指诸掌。又有狂硕德者,僧装,自称台石大师,本剪官爵,位极人臣,到芜送紮派饷。先生策其必败。芜湖流寓微宁旧道條鹏翔信之,从风而靡者数十人。先生告诫沈士柱诸子慎勿误人其彀。九月难作,捕杀甚众,沈士柱亦被逮,以纵迹疏幸免。
顺治十一年(1654),四十三岁
(枞阳-→桐城(龙眠山居)-→枞阳-→芜湖-→南京(白门)-→枞阳)
桐城:正月,方以智回往白鹿,一晤即别。重过龙眠左氏山居,是时左国林已出仕,左国様、左国材称高尚士。
枞阳:夏,冢孙昶生。关中杜恒灿相邀到枞市,问其同乡石映昆客死事,据实以告。
芜湖:秋,先生复至芜湖,贺沈士柱再生,和其《再晬》诗。
南京:九月,先生到白门,唔无可于竹关。(是时,方以智已得法于天界,改字无可。)
枞阳:冬,葬妻并大兄、三兄、四兄。
顺治十二年(1655),四十四岁
(枞阳-→南京(白门)-→枞阳)
枞阳:先生自白门归,在麦园,授诸子及二何生经。尽摈其(二何生)旧所读时文,令读《庄子》。里人闻之,益大怪……半年,试为文,波澜浩溔,一往莫御。
冬,先生无可奔中丞丧,出关成礼葬毕,庐墓,邀往注《易经》。
顺治十三年(1656),四十五岁
(枞阳合山(或合明山)-→桐城市-→南京市-→枞阳)
枞阳:春,先生过合明山无可(方以智)庐,其尊公有《周易时论》,无可欲为订正。先生编阅其藏本,择其要言录成一帙,而藉以益增补其父尔卓先生所注《见易》及先生闽中所著《火传》,更进一筹。
桐城:夏五月,邑令石仲昭遣人相迓先生至城。姚文燮、戴宏烈、孙临、左国鼎诸子留说(易》。
南京:秋,先生复至白门,寓松风阁。晤张瑶星。冬尽,独返。
新安余大微与先生相订次年夏尽至白门,以两子受业,关书定俸百金。
九月,次孙晟生。
顺治十四年(1657),四十六岁
(枞阳-→南京(白门))
白门:六月,附舟东下,复客白门,栖迟者三年。
九月,三子㧑禄生。
秋,与海宁查德尹同客长干塔寺,比舍而居。
其冬,度岁长干寺。
顺治十五年(1658),四十七岁
(南京-→枞阳-→南京)
南京:丁戊之间,从胡星卿时过长干修藏社。社主松影去楚,有僧石溪代领其事。每至,则相与剧谈,出茗果,留坐竟日,以为常。
枞阳:过元日,即附舟回里。
南京:未几,遂挈妻子,买宅驯象门,又与老友胡星卿比邻。
冬夜,与钱谦益抵足长干僧舍中,相与论诗。
顺治十六年(1659),四十八岁
(南京(白门))
南京:觉浪和尚自杭州回天界寺、先生常与讨论《易》理。
六、七月间,郑成功溯长江而上进攻南京,城内外戒严,先生乃上牛首。
与姚文燮征选龙眠诗传,诸稿麋集,互相校订,录其尤者,得若干篇,未授梓。
与曾灿相遇长干寺,共守岁于驯象门外矮檐破壁中。
顺治十七年(1660),四十九岁
(南京-→桐城(龙眠山)-→枞阳)
南京:正月三日,顾与治邀先生同沈光裕、曾灿、陈允衡、杨彭齡、梅磊、方文诸遗民小集。
桐城:初四日,即挂帆归,随入城,留龙眠数月。
枞阳:冬初,构“田间”草堂,未成。
顺治十八年(1661),五十岁
(枞阳-→潜山市天柱山-→枞阳镇)
天柱山:春,与堂弟钱麇涘访旧司空山。取道三祖寺,遇雨未到天柱而返。
枞阳镇:秋,田间草堂成。
冬,构田间别业于先人墓前,才能容膝。
冬,二兄病殁。
康熙元年(1662),五十一岁
(枞阳-→桐城)
枞阳:先生与修五世祖下支谱,考订淆讹,条贯井然。
桐城:八月,入城,同人为刻《田间集》。刻成,遨先生选同社诗。是时,有同声、瑟玉、敦古三社。会吴下庄氏《明史》难作,姚龙垣急持其报以诫,又因向时社事之分争以起祸,始得辞而归。
康熙二年(1663),五十二岁
(枞阳-→江西庐山-→江西南昌市-→枞阳)
枞阳:春,假馆石屋寺,读《素问》,删定《伤寒八法)诸书。
夏,大水。
庐山:九月,方绣山意为庐山之游。上匡庐访五老峰,乘兴冒雨直到万松坪。为雨所阻,不能上五老峰,因蹈险下凌云舍看三叠泉而返。
南昌:随至南昌,晤黎博庵、陈士业,遇泉州何紫屏,相期白门再聚。
冬十月归,水犹未落。
康熙三年(1664),五十三岁
(枞阳-→南京-→歙县-→黄山市祁门县-→江西南昌-→江西上饶市-→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寿昌寺-→福建邵武市-→福建南平市延平区)
南京:正月,到白门,通访旧游,候何紫屏未至,与萧伯堙、周勿庵等晤于长干僧舍。
安徽歙县:与何紫屏相约为黄山、齐云山之游,天暑不能游,遂至新安。晤沙县邓可权,劝先生入闽。何紫屏亦欲结伴以行。
祁门县→上饶市→南昌市:与何紫屏结伴,由祁门下饶州,再过南昌,晤九江文灯严,各致企慕之私,序其《庐山草》而别。
江西抚州市黎川县:复以避谤入闽。冬入闽,夜过寿昌寺,哭其天禅师。
福建邵武市→福建南平市延平区:遂由邵武下延平。与何紫屏别。度岁延平。
康熙四年(1665),五十四岁
(福建南平市延平区(双峰村)-→福建南平市顺昌县-→福建三明市沙县区-→福建三明市永安市-→福建三明市建宁县)
福建南平市延平区:夏,滞双峰三月,双峰人士多从先生饮酒、论诗、讲《南华》。
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→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→永安市:随到顺昌、沙县。
福建省永安市:秋至永安。
福建三明市建宁县:腊月,始返建宁,先生大病,作遗嘱,托同寓吴延牧料理后事。
康熙五年(1666),五十五岁
(福建南平市建瓯县-→福建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风景区-→福建三明市建宁县)
福建南平市建瓯县:秋,与方以智相会于建安,方以智为作《寒林学易图》,井题诗其上,为都通判江補严官计取以去,竟不还。方以智更作十小帧相贻。
福建武夷山市:与方以智同游武夷而别。
福建三明市建宁县:冬至后先生病渐愈,欲归,姚文燮挽留与修《建宁府志》。冬娶欧宁徐氏。
康熙六年(1667),五十六岁
(福建三明市建宁县-→枞阳镇)
福建三明市建宁县:夏,《建宁志》成,送府,府转送司李姚文燮携回,令犹藏其家。
枞阳镇:冬携家返里,居田间。
康熙七年(1668),五十七岁
(枞阳镇-→池州市石台县东北-→枞阳镇)
枞阳镇:六月间,生一女。
池州市石台县东北:渡江游石埭。
康熙八年(1669),五十八岁
(枞阳镇-→潜山县-→枞阳镇)
潜山县:以冤讼久寓皖,与刘若宜朝夕过从。
枞阳镇:五月,返枞阳。秋,方文从白门来,与辩难论诗。
康熙九年(1670),五十九岁
(枞阳镇-→湖北十堰市郧县-→枞阳镇)
湖北省十堰市郧县:春,访魏子存于郧,入其幕。
枞阳镇:(魏子存)资助择宅而居,随徙居枞阳市上,买陈氏宅,改建为北山楼,田间别业舍为僧舍。与刘城所居相望,彼此过从。
康熙十年(1671),六十岁
(枞阳镇-→浙江嘉兴市嘉善县-→枞阳镇)
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:四月,附舟东下,至武塘访魏子存。七月,与魏子存订为斜塘之游,访主人不果,遂访钱尔斐。
枞阳镇:九月归。坐北山楼不下者数月,《田间易学》以成。仲冬,曾孙德施生。
康熙十一年(1672),六十一岁
(枞阳镇-→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-→上海市松江区-→浙江省嘉兴市-→江苏省苏州市-→江苏省江阴市-→江苏省扬州市-→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-→山东省泰安市-→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新城镇-→北京市西城区)
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:先生将北上入都,四月至武塘,寓魏子存涉园。
上海市松江区:与魏子存同入松江,哭徐孚远,感念陈子龙、夏允彝诸君子。既返,魏子存为措路费,遂行。
嘉兴市:过嘉兴,曹秋岳邀问岭南事,以信其传闻。
苏州市:过苏州,别姜埰父子,晤魏禧,谏其文宜慎重,不宜轻为人作志传。
江阴市:过江阴,江阴令龚云石苦留修志,以乙西秋江阴死难者忠节宜纪,纪则犯当时之讳,不纪则无以慰忠魂,力辞而去。与杜濬、余怀、曾灿、钱肃润等为江干五老之会,纵饮极醉,一夕而散。
扬州市→→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→山东省泰安市:到扬州,从王家营取道泰安州,望泰山不得上,怅然赋诗。
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新城镇:初冬,过新城,于逆旅遇老友傅蓬仙。北京市西城区:随抵都门,寓增寿寺,随投刺龚鼎孳并其幕中纪伯紫、徐方虎。度岁增寿寺,交游应酬,颇不寂真。老友则王敬哉父子、严灏亭,新人则徐乾学兄弟、周伯衡。诸人代为转达魏象枢之意,先生以其要津,又非素交,终不往。此外如叶方蔼、陆元辅、朱彝尊、严绳孙、孙枝蔚、顾炎武等,时与聚首。其《易学》为孙承泽等抄录,藏诸家。值龚鼎孳病不能入直,欲乞休。先生为说《遁》卦“九三”一爻,龚鼎孳志向遂决,上奏请辞,未旬日竟死,先生与张愚山为送丧出城。
康熙十二年(1673),六十二岁
(北京市西城区)
改岁后,与张英过从宴饮。
中秋之后,大病,有《病中呈孙北海先生》、《病起哭龚宗伯八章》等诗。
康熙十三年(1674),六十三岁
(北京市西城区-→北京市丰台区-→天津市-→河南省开封市-→河南省巩义市-→河南省洛阳市-→安徽省芜湖市-→枞阳镇)
北京市丰台区:在京,曾同朱彝尊、陈祚明、严绳孙宴集丰台药圃。
天津市:春,南归,与余鸿期经天津。
开封市:渡河到汴梁。
河南省巩义市:抵巩县杜甫故里。
河南省洛阳市:复入洛。
芜湖→枞阳镇:秋,由芜湖乘小船浮江抵枞阳,登射蛟台、旧居北山楼。冬,返江村麦园。
康熙十四年(1675),六十四岁
(枞阳镇-→合肥-→河南开封-→河北邯郸-→枞阳-→合肥-→蚌埠市怀远县-→宿州市-→河南省永城市-→河北邯郸市-→枞阳镇)
枞阳镇→合肥→开封市→邯郸:经合肥去汴梁,又至开州、邯郸,继南归。
枞阳县浮山:清明前夕,将入中州,先生过浮山祭方以智墓。
合肥→蚌埠市怀远县→宿州市→河南永城市→河北邯郸市:连阴雨中由合肥至怀远,至宿州,入永城,过沙河,达邯郸,即卧疾旅馆。
枞阳镇:秋,回里。冬,开始著述《田间诗学》。
康熙十五年(1676),六十五岁
(枞阳镇)
身体欠佳,未出远游。
康熙十六年(1677),六十六岁
(枞阳镇-→苏州市-→吴江市震泽镇-→昆山市-→苏州市灵岩山-→杭州市-→枞阳)
江苏省苏州市:至吴门访曾灿。
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→江苏省昆山市:随后至震泽、昆山等地,与旧友游山水间。
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:时徐乾学母丧归家守孝,先生往吊并同游灵岩山。
杭州市:秋,至杭州,会魏子存。
康熙十七年(1678),六十七岁
(枞阳)
居里,未出远游。
康熙十八年(1679),六十八岁
(枞阳-→昆山市-→苏州市-→江苏苏州常熟市-→南京-→昆山市)
昆山市:暮春出游,应徐乾学之约,至昆山与谈易理(其间来往客居昆山、吴中,常熟等处)。在昆山与徐乾学、徐元文并云间诸子游九峰。过常熟瞿氏春晖园、钱氏拂水山庄,访钱曾。半塘寺晤僧淡归。
苏州市:四月,于吴门遇张穆之。
南京市:六月,过白门,访胡星卿于驯象门内竹园中。
昆山市:七夕,同祝子坚、吴修齡、徐崧之、徐乾学等集徐秉义宅话别。
康熙十九年(1680),六十九岁
(江苏昆山市-→池州市贵池区-→池州市齐山风景区-→江苏苏州市吴中区-→桐城市孔城镇-→枞阳)
池州市贵池区:闰八月,过贵池,值湖水大涨。
池州市齐山风景区:与王我建挟丝竹,沿堤而进,为齐山之游。
苏州市吴中区→桐城市孔城镇→枞阳镇:下半年出吴中经孔城回乡。祈友人江磊斋济刻《诗学》、《易学》二书。
康熙二十年(1681),七十岁
(枞阳-→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-→宜兴市丰城市-→江西省樟树市-→江西丰城市-→樟树市临江镇-→枞阳镇)
浙江省嘉善县→海盐县:春末,先生乘舟出游,会魏子存诸友,客天宁寺。
江西樟树市→丰城市:四月,溯江而上,至樟树镇值初度日,又至丰城。
江西樟树市临江镇:五月,与曹起豳相晤于清江慧力寺,欲访旧交吴茂生而遭同游客之拒。
枞阳镇:不久,沿江而下归里。夏,先生于吴天况叠翠楼讲《易》四十余日,听讲者有吴天况、吴天驷、吴天骧、左峙匡、尹未生、孙幼服、童方平、钱扶升、钱卧南诸人。并重加修订《田间易学》。此年底至次年初,《田间诗学》凡七易稿而初成。
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七十一岁
(枞阳镇-→桐城市-→枞阳镇)
桐城市:仲春,先生入城,邓朴庵招集小聚。
枞阳镇:五、六月间,西田庄历经五年构筑始成,移居。先生有书寄张英,祈助刻《田间诗学》等著述。冬,贵池陈中美来访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七十二岁
(枞阳-→安庆市宜秀区-→江苏苏州-→扬州市)
安庆市宜秀区:春社日,同陈官仪、郑超宗等集方有怀白鹿山庄,后二日同往大龙湾看杏花。
江苏苏州→扬州市:先生复游吴至越。中途至扬州访晤汪辰初。
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七十三岁
(扬州-→南京-→苏州-→上海-→无锡-→枞阳镇)
南京:仲春,至白门,希望会见胡星卿,此时胡星卿已殁。
河北肥乡县:夏,晤陆冰修于邯沟。
苏州:至吴,访弘济寺僧蒲庵,游虎丘。过城南曾灿寓居,留榻数夕。先生于曾青藜坐上获接顾嗣立,与论诗,甚浃。又于顾氏依园秀野堂同杜濬、吴六益、刘衡调等酬唱。其间还同徐秉义等往还酬作。
上海→无锡:随由松江至上海,同张洮侯、张汉度、董苍水、孙恺似等游,复由无锡返里。
枞阳镇:冬,先生归家,守岁西田庄。此年底,冬春之交,开始《庄屈合诂》的著述,历一年而成。
康熙二十四年(1685),七十四岁
(枞阳镇-→池州市贵池区-→湖北-→枞阳镇)
枞阳镇:元旦,与任克家书,祈求资助,钞藏生平所著。
池州市贵池区→湖北:秋由秋浦至楚北。
康熙二十五年(1686),七十五岁
(枞阳县浮山-→池州市贵池区-→武汉市汉阳区)
枞阳县浮山:初夏,冲澹忽有浮山之兴。至华严寺访住持山足。同李振裕、程松皋等酬作。
池州市贵池区:秋雨渡江,访贵池赵心远,过建德,离孔贞运舍。
武汉市汉阳区:又沿江至汉阳,先后晤张寿民、龚千谷、何蔚宗等。此年,先后寄书汪辰初、张寿民、钱绍隆等故友,托付《易学》、《诗学》和《 庄屈合诂》等著校订授梓事宜。
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七十六岁
(武汉市汉阳区-→湖南长沙市-→湖南衡阳市-→湖南湘潭市-→桐城市孔城镇-→山东兖州市)
湖南省长沙市:正月,先生应龚千谷之邀,入楚,同为湖南之游。游岳麓,上禹碑亭,上岳麗寺,访长沙贾谊宅,在长沙月馀,得痺疾。
湖南省衡阳市:买舟溯衡阳,欲上南岳寻僧大错墓。
湘潭市:至湘潭,疾甚,不能进,遂返。
桐城市孔城镇:五月,受徐乾学修撰《明史》之邀,入京师。秋,近孔城,值大雪。
兖州:从孙旆迎陪,返抵兖州,与粤东陈昆圃、黎文连、旌德汪帝臣等人兖州城守岁。作书寄姜奉世,乞为《藏山阁序》。
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七十七岁
(兖州市-→北京市)
北京市:初春抵京。门人程松皋邀先生同朱晦人、杨端木、张寄亭、王令诒、查慎行兄弟、陈叔毅、卫凡夫、孙恺似、吴震一、陈仲䕫、张弘邃、钱阆瀛等唱和。仲春夜,集徐元文斋中,同朱彝尊等唱酬。后于都门送别查慎行还里,并订安徽之游。王令诒乞诗序,为作 《王令诒诗序》。其间,向徐乾学兄弟出所著书,欲请徐氏助梓诗、易等书。秋间回里。得徐氏资助,欲校订生平所著并授梓。
康熙二十八年(1689),七十八岁
(北京市-→南京-→镇江市京口区-→苏州市-→昆山市-→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)
南京:五月,先生泊南京聚宝门。
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:又客润州月华山道院,晤王个庵太守。
苏州市:至吴门,晤梁佩兰并送其回岭南。又与龚章相遇于吴门,七月送其归岭南。夏,始于吴门刊刻所著。
昆山市:秋,寓花溪。与徐方虎遇,相交甚洽,为《徐方虎制艺序》。又与韩菼相识。
苏州市姑苏区:中秋前三日,先生同汪异三、唐甄、姜奉世等在虎丘酬作。
康熙二十九年(1690),七十九岁
(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-→苏州市吴中区-→太湖-→苏州市吴中区天平山-→昆山市-→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-→枞阳镇)
苏州市吴中区:三月,先生受姜奉世邀同汪异三、唐甄往西山看梅,夜宿光福。又游玄墓山,到圣恩寺。又受顾嗣立兄弟邀并诸同人依园雅集。
太湖→苏州市吴中区天平山:六月,同徐大临、张日容等燕集。随过太湖,至莫釐峰,徐乾学同游。同姜奉世至上沙访徐昭法。
昆山市(花溪):七夕,先生寓花溪,同徐秉义酬作。八月,刻书告竣 。 所著五种:《田间诗学)、《田间易学)、《庄屈合诂》、《田间文集》、《田间诗集》,另《 山阁集》未刻。
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:重九日,周介凡邀先生饮虎丘山后菡怡阁。
枞阳镇:深秋,由吴返里。此后两年未有诗作留存。
康熙三十年(1691),八十岁
(枞阳镇)
年老体衰,不复出游,与故友书信频仍。先后与王子喜、张敦复、叶见初等鸿雁往来。
康熙三十一年(1692),八十一岁
(枞阳镇)
身体渐衰。
康熙三十二年(1693),八十二岁
(枞阳镇)
常卧床不起。四月,应方以智侄有怀请,作《白鹿山庄房诗集序》。人秋,病重,九月初一日卒,享年八十有二。葬于枞阳之东破罡桃花村余家郭庄桃花山南麓犀牛地。